我國是轎車花費大國。根據(jù)有關組織猜測,2015年,我國轎車保有量將到達1.5億輛水平,2020年將超越2億輛。依照老練商場作廢轎車占轎車保有量6%-8%的水平來核算,2015年,我國年作廢轎車量將到達900萬-1200萬輛,2020年將到達1200萬-1600萬輛。
不過,面對如此巨大的“商場”,我國廢舊公司收回業(yè)卻正面對“吃不飽”和“盈余難”的窘境。事實上,怎么給作廢轎車尋覓“歸宿”是許多轎車花費大國面對的共同疑問。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日本廢舊轎車收回方面的探究,或許能為我國有關職業(yè)供給學習。
現(xiàn)在,澳大利亞對作廢轎車的處理有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系統(tǒng),作廢轎車的處理和資本循環(huán)使用形成了規(guī)模產(chǎn)業(yè)鏈。
1997年澳大利亞就推出了轎車零部件收回認證方案,該方案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對作廢轎車的安全處置和收回也出臺有有關法律規(guī)則。數(shù)據(jù)顯現(xiàn),澳大利亞轎車保有量為1670萬輛,每年約有70萬輛作廢轎車。澳大利亞專業(yè)轎車零部件收回公司約有500家。不過,因為澳大利亞轎車收回業(yè)沒有嚴厲的準入門檻,因而有關公司約有上千家。
在澳大利亞,車體重量的75%的轎車資料是能夠被收回使用的,其他25%的作廢轎車資料是經(jīng)過處理后最終被填埋的。轎車收回職業(yè)人士說,選用填埋方法是越來越遭到爭議,將來的轎車所選用的資料是應該100%能收回并被以不同形式再使用的。
澳大利亞的作廢轎車被送往收回工廠后,轎車的零部件在收回工廠會被分為4類進行標記,對環(huán)境和安全有影響的資料被標為赤色;零部件資料還能再使用的標上藍色,能夠售出用于再使用;能夠收回用于再制作的被標上綠色;不能再被使用而有必要處理和填埋的資料被標上黑色。
澳大利亞的作廢轎車通常是通過撤除的方法對作廢轎車再使用的,對蓄電池、催化轉化器、廢油、廢液、廢橡膠及塑料件等都按規(guī)則分類收回、保管、運送、處理或再生使用。
詳細而言,居民、公司等轎車用戶將作廢轎車依法交給有天資的作廢轎車收回公司,然后運送到作廢轎車拆解公司進行拆解、加工處理。作廢轎車收回公司對作廢轎車進行初步處理、別離并收回廢液、廢油、安全氣囊、輪胎和鉛蓄電池、各種組件等。然后將車體部件、廢塑料等可使用物品運至作廢轎車拆解公司進行收回使用,將有必要進行無害化處置的有毒有害廢棄物運送到有天資的廢棄物處置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置。
在拆解地,保管作廢轎車也有清晰的保管場所,其四周要有清晰的標識并注明占地面積和最大保管車數(shù)。在拆解過程中首先將燃料油抽出,進行油水別離后將廢水排入下水道,另將安全氣囊、輪胎鉛蓄電池和坐椅等非金屬物品拆下,再將車體用壓碎機破碎分化。粉碎工作后將破碎后的部件按鋼鐵、有色金屬和塑料等分類收回、保管,將破碎粉塵和無收回使用價值的廢棄物送到填埋場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