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到,但車市的寒冬卻仍未“褪去”,炎熱的體感與陰冷的車市形成冰火兩重天的畫面,基于這一畫面,汽車主機廠和經(jīng)銷商的日子均不好過。
伴隨新造車勢力雨后春筍般的崛起、國家排放政策與城市限牌的緊逼,新能源汽車似乎找到了適宜生存的“溫室”。
但溫室的花朵并非就一定可以無憂無慮,從剛出爐不久的5月份汽車銷量情況而來看,新能源雖然仍保持一定的增速,但這個增速就像帶上鐐銬的犯人一樣,越走越慢。
事實上,5月份的新能源汽車相對于傳統(tǒng)燃油汽車而言,銷量表現(xiàn)已經(jīng)不差了。
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我國5月份的乘用車總零售量為158.2萬臺,同比去年下降了12.5%,環(huán)比4月增長了4.8%,看得出2018年的“冷氣”仍然無損地輸送到2019年。
在“冷冷的銷量在車市胡亂地拍”的情況下,今年5月,新能源狹義乘用車批發(fā)銷量達到了9.69萬臺,同比增長了5%,累計1-5月來看,新能源汽車已銷售出44.1萬臺,同比2018年增長高達58%。
如果將傳統(tǒng)燃油汽車目前的銷量境況比作成寒冬里尚有生命力的無葉枝丫,那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就能當作是集傲骨于一身的臘梅了?非也!新能源汽車目前增速的腳步在逐漸放緩,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繁多而復雜,編者認為,主要由積極與消極兩大影響因素構成,前者能維持新能源汽車來之不易的銷量增速,后者則令新能源汽車的增速出現(xiàn)“剎車”情況。
顧名思義,新能源汽車能保持一定的增速,和它的“新”脫不了干系,這種“新”既可以是動力來源、駕駛感受和銷售價格等異于燃油車的改變,也可以是出行方式、政策支持和國家補貼等區(qū)別于燃油車的吸引。
但不幸的是,新能源汽車卻總是給人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車市“寒冬”,整體汽車銷量受挫,新能源汽車同受波及;政策紅利逐漸“退坡”,一旦缺失補貼,新能源汽車將寸步難行;尚未成熟的造車技術,自燃、失控和短續(xù)航等產(chǎn)品問題漸露等等。一前一后的矛盾作用,令新能源汽車只能保持較低的增速向前蠕行。
問題既然提出了,那我們就一一解決。車市低迷其實與總體的經(jīng)濟發(fā)展息息相關,車企在這方面并不能左右,先將這個問題擱一邊;政策紅利的退坡對新能源的銷量產(chǎn)生較大的消極作用,但這并不是拉低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根本原因。那么,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突破點在哪呢?
編者認為,高質量與高性價比才能確保新能源汽車擁有更廣的消費群。首先至少不能出現(xiàn)自燃、爆炸或者失控等嚴重故障,說真的,有哪位消費者會掏錢買一個定時炸彈?豐田質量帶來的銷量表現(xiàn)就很能說明問題。
質量好了,價格也不能飛起來,因為百姓們都是過日子的,性價比不高誰會買單?性價比可以學習北汽EU系列,可代步、可滴滴還可過日子,一次性滿足你對代步、綠牌和家用等諸多愿望。
寫到最后
不吹不黑,如果現(xiàn)在所謂的新造車勢力對質量與性價比不多加重視的話,未來無論股東是BAT還是TMD(頭條、美團和滴滴),多厚實的資金支撐都會垮臺。
其實,我們?yōu)槭裁窗研履茉雌嚨陌l(fā)展問題想得簡單一點、原始一點?新能源汽車和燃油汽車一樣,質和價討好百姓了,百姓自然會樂意掏錢;質過硬了,價也就可以隨之漲動,品牌力度才能逐漸加強。新能源車企若能處理好這個突破口并順著它走下去,未來才有機會鐵骨錚錚地喊出自己的品牌,而不是籠統(tǒng)地合稱“新造車勢力”。